要說到定向增發成為正規軍,那要追溯到10年前了:2007年9月,證監會發布了《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》,定性增發市場開始逐漸走進大眾視野。
定向增發打破了人們對IPO的傳統看法,因為IPO不再是終點,而是起點。小白此前在專欄和文章中反復提到過上市公司的各種再融資渠道,這里就不再贅述。小白今天著重說一下定向增發。
先講個小故事,比如小白去菜場批發大蒜拿來賣,由于小白批發量大,老板最終同意以8塊錢一斤成交。小白最終以10塊每斤的價格賣出,如果偶遇天氣變冷,市價漲到12塊,那么小白就盈利4元((12-8)/8),收益率50%;但如果市價跌至9塊,那么小白則只盈利12.5%。
這其實就是定增的基本原理。定增,是指上市公司向符合條件的少數特定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票。說成人話,就是上市公司向那些有錢人“偷偷地”發行股票,本質上就是將股票打折賣給那些有錢的主。不過,買打折股也沒有那么容易,規定還是有的:
1、發行對象,也就是最終參與定增人數不得超過10人;
2、發行價不得低于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均價的90%,也就是說,你打折不能打得太厲害,差不多就行了。
3、發行股份12個月內(認購后變成控股股東或擁有實際控制權的36個月內)不得轉讓。也就是說,你買了打折股后,1年內不能賣;如果你買得多,一不小心成了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,那就更得把你盯緊了,3年內不能賣。
另外,定增的發行方式分為兩種:競價發行和鎖價發行。
競價發行就類似于拍賣,誰出價高就賣給誰。比如某A上市公司要定增1億股,便開始“招標”,你5塊1.我就5塊2.價高者得。一般來說,價格在發行日公開,定增后1年內不能賣出。
鎖價發行,就是以事先確定好的價格賣給參與定增的投資者。這個價格是由上市公司或定增企業的董事會確定好價格,提前“鎖”定,然后發行。采用這種發行方式的定增,定增后3年內不得賣出。
定增人數不超過10人,且定增金額動輒幾億十幾億,平均每人出資額都是千萬級別的,所以這也就注定定增市場基本為機構市場,個人投資者也是非富即貴。這些人通常是上市公司大股東、股東關聯方、PE/VC或基金公司等機構投資者、有錢的土豪。正因為是這種“批發式”買股票,加上數額巨大,定增市場也被業內稱為一級半市場,既能像一級市場那樣買打折股,又能在二級市場上變現。
那么問題來了?為土豪量身定制的理財多得是,為什么他們熱衷于定增呢?顯然,錢多唄!
有數據顯示,2006-2015年這10年間,全部已解禁 的1年期定增股票平均獲利71.4%,超越指數收益47.5%,平均折扣率19.8%。那么這71.4%的收益都是怎么來的呢?
定增收益由折價收益、絕對收益和相對收益組成。折價收益就相當于內部價,折扣越大,收益越大,買到就是賺到;絕對收益就要看定增標的公司股價的表現了,顯然,在A股這種新股被瘋搶的市場,絕對收益完全不同擔心;相對收益就是跑贏大盤的收益,本質來自于市場波動。在牛市行情中更加可觀。
小白說了這么多,都在一個勁兒地說定增好,難道它沒有缺點嗎?當然有啦,金無足赤,人無完人。定增的風險主要有這么幾個:
1、破發和定增失敗風險。就是上市公司本身或其選擇的項目不被看好,發行后就跌破了發行價,即打折價;更慘的有在發行期間,就根本沒人買,人數達不到10人,最終導致定增失敗。
2、流動性風險。前面比較順利,打折股賣出去了,但解禁期到了后,想賣賣不出去,變現不了。說實話,這依然是上市公司本身不被看好的原因。
3、市場風險。以上兩種風險還是可控的,前者可以重新選擇或評估項目,后者可以等待時機變現。但是遇到市場風險基本上就無能為力了,熊市時,市場中根本就沒什么錢,進去的人想出來,沒進去的正在持幣觀望。人家套現還來不及呢,哪里會買你的股票。
總之,定增作為一種項目融資、并購融資、配套融資,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方式,玩的人越來越多,賺的人也越來越多。但是,近幾年定增卻變成了洗黑錢的手段,尤其是那些所謂的特定的“個人投資者”,他們用那些臟錢大量參與定增,相當于變了一種形式存在,然后偷偷以更低的折價非法轉售給他人,迅速變現。當然,隨著定增市場法律法規的逐漸完善,小白也相信ZF會還投資者一個更健康的市場。